刚刚!邹城公布:GDP1041亿元!非流动人口1144万人!
时间:  2024-04-10 22:13:14 | 作者:  开云体育app官方网站

  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。面对内外部各种风险挑战,全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高水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

  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41亿元,同比增长7.0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72亿元,同比增长5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476亿元,同比增长8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494亿元,同比增长5.6%。三次产业体系为6.9:45.7:47.4。

  农业生产总体稳定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.52亿元,同比增长6.0%。其中,种植业产值92.16亿元、林业产值3.36亿元、牧业产值37.89亿元、渔业产值2.48亿元、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.63亿元。

  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4.83万亩,比上年增加6224亩。粮食总产量48.77万吨,增长2.3%。油料产量5.23万吨,增长4.1%。蔬菜产量99.63万吨,增长4.8%。年末生猪存栏33.78万头,增长8.3%。肉类总产量6.58万吨,增长15.1%。水产品产量1.60万吨,增长3.8%。新增造林面积138.8公顷。

  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。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9.02万千瓦,增长5.7%。农用拖拉机9958台,增长2.1%;谷物联合收割机3669台,增长2.1%;玉米收获机1043台,增长11.6%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8.4%。

  现代农业质效提升。坚持以“工业思维”抓农业,食用菌、草莓、甘薯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公司8家、绿色食品认证6个,省级以上农产品有名的公司品牌达到11个、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2个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、“好品山东”品牌3个,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。“邹城蘑菇”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、第43届世博会地标代表品牌、中国品牌农业年度卓越品牌30强,济宁海鼎饲料公司进入全国农业企业500强,“看庄土豆”“峄山桃”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。全力发展按揭农业,打造示范基地7处,发放按揭贷款6858万元。太平镇、北宿镇、城前镇、中心店镇4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,太平镇荣获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,看庄镇、大束镇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。

  乡村振兴稳步推进。深入实施“百区千村”三年行动,2023年完成13个示范片区156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,新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6个、济宁市级9个,累计创建省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40个。大束镇圆满承办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,中心店镇承办“第20届中国(邹城)草莓文化旅游节”。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.35亿元,217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、91个村达到100万元以上。

  工业生产平稳向好。全部工业增加值430亿元,同比增长9.9%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.3%。在规模以上工业公司中,按经济类型分,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.2%,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8.8%;按轻重工业分,轻工业增长22.1%,重工业增长13.5%,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10.44:89.56。

  工业效益承压明显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928.7亿元,同比下降5.7%;利润169.9亿元,同比下降18.5%。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八大行业看,煤炭开采和洗选业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、石油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、医药制造业、造纸和纸制品业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86.6亿元,同比下降6.6%;利润165.2亿元,同比下降20.5%。

  建筑业生产恢复良好。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32家,其中,一级资质10家,二级资质63家。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6.2亿元,同比增长4.6%。其中,建筑工程79.7亿元,增长6.8%;安装工程17亿元,下降0.7%;其他产值9.5亿元,下降3.4%。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,同比增长12.6%。期末从业人员30490人,其中,工程技术人员2871人。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8.8万元/人。

  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稳健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.3%,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提高1.9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4%,第二产业投资提高22.8%,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.5%。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2.2:47.7:50.1。分领域看,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.0%,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6.1%,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7.9%。在建项目213个,其中,新开工建设项目106个。在建项目中,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,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1个,10亿元至50亿元项目21个,1亿元至10亿元项目114个。

  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。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0.8亿元,同比增长21.6%。其中,住宅投资72.6亿元,增长22.7%。房屋施工面积391.2万平方米,下降11%。房屋竣工面积89.9万平方米,增长157.7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96万平方米,增长2.2%。其中,住宅销售面积71.6万平方米,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74.6%。

  服务业加快恢复。全年服务业增加值494亿元,同比增长5.6%,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7.4%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.0%,其中,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增长48.0%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9.0%,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3.5%。

  交通运输业逐步恢复。全年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亿元,同比增长4.6%。公路建设投资1.95亿元,新建改建公路110公里,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4546.95公里,其中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.6公里。全市货物运输车辆10294辆,客运营运车辆1997辆,其中,出租车1066辆,市内公交车931辆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549.93万吨,货物周转量9.91亿吨公里。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6.86万人次,客运周转量6249.31万人公里。市内公交车完成客运量2134.4万人次。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963.45万吨,货物周转量58.77亿吨公里。

  邮政电信业稳定向好。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8.49亿元,同比增长9.9%,其中,电信业务收入6.33亿元,同比增长8.1%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.72亿元,同比增长29.3%。年末固定电线万户,其中,市内固定电线万户,农村固定电线万户,新增3.33万户。累计订阅报刊期刊766.54万份、杂志32.5万份。

  消费动力持续增强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.2亿元,增长9.5%,其中,限额以上企业(单位)完成80.3亿元,增长4.9%。从消费行业看,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74.4亿元,增长3.1%;住宿餐饮业完成5.9亿元,增长33.8%。从经营地看,城镇实现77.8亿元,增长4.1%;乡村实现2.5亿元,增长43.3%。年末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0个,完成交易额94.9亿元。其中,汽车市场3个,服装市场1个,建材市场1个。

  对外贸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。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79亿元,增长22%。其中,出口31.5亿元,增长154.3%;进口47.5亿元,下降9.2%。实际利用外资(外商直接投资)9608万美元,增长6.5%,新设外资企业12家。境外劳务输出201人。引进市外国内资金亿元以上在建项目个数累计46个,合同利用市外国内资金551.28亿元,实际完成投资128.42亿元。

  财税收入稳健增长。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.28亿元,同比增长6.5%。其中,税收收入57.0亿元,同比增长10.0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.4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.33亿元,同比增长7.7%。

  贷款余额保持增长。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21家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07.7亿元、比年初减少181.1亿元,其中,住户存款774.7亿元、比年初增加102.4亿元;各项贷款余额1166.8亿元、比年初增加97.1亿元,其中,企(事)业单位贷款余额895.1亿元、比年初增加68.6亿元。

  保险行业健康发展。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8.92亿元,同比增长7.1%,其中,财产险保费收入7.43亿元,同比增长10.6%;人身险保费收入11.49亿元,同比增长5%。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支出6.05亿元,其中,财产保险赔款支出3.91亿元,人身险赔给付支出2.14亿元。

  科技创新成果丰硕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和人才强市战略,持续为邹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劲科技支撑。全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,总数达到182家;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242家。高能级平台相继落地,新建省级以上科创平台9家,其中国家级1家;引进合作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3名;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3项,其中国家级1项。争取上级资金7600余万元,获省直部门发文推广1项,举办重大科学技术活动5次。2家新型研发机构在省科技厅绩效评价中获评“优秀”等次,6名科技特派员获省科技特派员绩效评价“优秀”称号。

  教育事业稳定发展。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职业中学1所,在校生2064人,比上年增加566人;普通高中7所,在校生23034人,比上年增加2565人;初中35所,在校生40186人,比上年增加1468人;小学111所,在校生91311人,比上年增加10218人;幼儿园212所,在园儿童40622人,比上年减少12991人;特殊教育学校1所,在校学生192人。

 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备。全市博物馆3个(国有博物馆1个、非国有博物馆2个),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57处,其中,国家级8处,省级39处,济宁市级10处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3项,省级10项(含国家级),济宁市级41项(含省级、国家级)。年末共有电台1座,电视台1座,广播人口覆盖率100%,电视人口覆盖率100%,有线万户。

  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推进。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23个,其中,市直医疗卫生机构4个,驻邹企业所属医疗机构9个,监狱医院1个,镇卫生院17个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,民营医院21个,门诊部8个,村卫生室573个,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,诊所102个,卫生所(室、站)52个。各类卫生人员11280人,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028人,卫生技术人员包含执业(助理)医师4447人、护士5472人。卫生机构医疗床位总数7281张。

  体育事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。全年共向上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49人,其中,省级输送12人,济宁市级37人。我市运动员比赛成绩优异,荣获亚运会第9名;全国比赛金牌1枚、银牌1枚、铜牌1枚;山东省金牌4枚、银牌5枚、铜牌9枚。承办国家级赛事1个,省级赛事2个,市级运动会1个,持续开展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,配建全民健身工程30处,获评山东省首批“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县”。体彩销售额1.83亿元。

  城市建设持续提升。全年完成道路桥梁及管网建设投资3.72亿元,新修道路8条,维修18条,城市主次干道及支路长度214.97公里,路灯20168盏。城区供水总量3254.79万立方米,供水普及率100%。供热覆盖面积达到2858万平方米,实际供热面积1873.88万平方米,比去年增加60.63万平方米。天然气用户28.1万户,其中城区燃气用户18.8万户,用气普及率达到99%,新建小区用气普及率100%。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到100%,累计建成公厕92座,污水雨水管网长度386.95公里。

  生态环境稳定向好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.53,全年优良天数212天,优良率为60.7%。城市饮用水达标率100%,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%,白马河出境断面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规定要求,环境质量不断改善。

  人口规模总体稳定。2023年末,全市非流动人口114.40万人。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67.22%,比上年末提高0.9个百分点。

  居民生活水不断改善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2元,比上年增长6.3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74元,增长5.7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69元,增长8.7%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854元,比上年增长7.4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417元,增长6.8%;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35元,增长9.8%。

  就业水准不断提高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81人,其中,失业人员再就业3052人,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35人;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88场次,引进青年人才4728人,引领大学生创业166人。

  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。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4.4万人,其中,企业养老参保人数13.5万人(含离退休人员),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参保人数3.45万人(含离退休人员),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.46万人(含领取待遇人员)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.78万人,其中,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.7万人,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.04万人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.8万人;收缴工伤保险费2968.9万元,支付工伤保险待遇3328.18万元。发放养老保险金23.61亿元,其中企业11.03亿元,机关事业单位8.36亿元,居民养老保险金4.22亿元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.97万人,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3.2万人,收缴地方城镇职工(不含兖矿)基本医疗保险费6.58亿元,收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7.98亿元(含财政补助部分)。

  社会救助兜底作用增强。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、敬老院32所,床位6320张,收养各类人员2105人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33个,其中综合社区服务中心917个。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241万元,接受社会捐赠366.31万元。年末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23户,人数670人,发放低保金453.2万元;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876户,人数10379人,发放救助金5578.2万元;供养农村特困人员6433人,投入供养资金9322.6万元。

  1.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除统计部门直接统计核算外,其余有关数据由有关部门提供。